进击的袁硕国博讲解员不是人肉背词机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因演讲《进击的智人》爆红的国博讲解员袁硕。图/李伟

文/于靖园

袁硕说,自己不是人肉背词机,而是一个有思想的载体。作为国博讲解员,他喜欢挖掘每个展品背后的故事与细节,喜欢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年初秋,暑假的热潮已经散去,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下称“国博”)门前依旧排着长长的队伍,游客、学生、记者、教师……众多身份的人聚集在这里,想走进这个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一探究竟。

毫无疑问,国博是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平台。然而,对普通参观游客而言,很难一下子就把众多展品背后的文史知识消化吸收。身处一线的国博讲解员们,则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传播者作用。

年从首都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的北京男孩袁硕就是讲解员大军中的一员,但是,与其他成员不太一样的是,他现在不仅是国博讲解员,还是知识型网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已经不只是袁硕,还是河森堡。河森堡是29岁的袁硕给自己起的网名,为了向偶像——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致敬。

袁硕演讲《进击的智人》。

今年,因为一段37分钟的人类学演讲视频《进击的智人》,袁硕“一夜之间,成了‘10万+’知识型网红”。

袁硕不太接受“知识型网红”这个称谓,他认为自己还没有那么红,但他对“文化传播者”这个定义还是表示认同。他热爱传统文化,也认为传播文化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国博讲解员第一项要训练的基本功就是背诵讲解词。展览“古代中国陈列”的展览词总计8万字,为了方便记忆,袁硕常带着讲词本到展厅里,边看文物边背。“古代中国陈列”的展馆面积达1.7万平方米,陈列了包括人面鱼纹彩陶盆、四羊方尊、击鼓说唱陶俑等在内的多件展品。“光是走一趟下来,就累得腰酸腿疼了。”

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图/李伟

在不断摸索中,袁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讲解风格。在他看来,“能打动人的永远是故事和细节”。

袁硕所谓的故事和细节,就是信息含量。采访时,他随手拿起自己面前的杯子说:“假如这是个青铜器的杯子,我说它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气质端庄,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这是标准的解说词,你没法说它错。但它没有太多信息含量,说了等于没说。当我们只是按照标准模板背下来讲,那就是人肉背词机。”

袁硕说,自己不是机器,是一个有思想的载体。他举起“青铜器”说:“青铜是铜、锡、铅三种金属的合金,殷商时的贵族会用它来喝米酒。但米酒和含铅的青铜器接触后,会产生一种甜味的醋酸铅,这可能导致中毒。而在殷商的甲骨文中,也确实记载了不少贵族出现过头疼、体弱、视力下降、无法生育等问题。所以有专家据此推测,殷商贵族可能和罗马贵族一样也出现过严重的铅中毒问题。”

袁硕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图/北京日报

袁硕把讲解员比作博物学者。博物学者可以带领参观者打开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大门,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做细致的观察和描述。“这样就可以挖掘出知识的有趣性与丰富性,从而留住参观者。”

这种理念说来简单,对讲解员来说,则意味着巨大的阅读量,尤其是要阅读国际期刊、学术论文等十分晦涩难懂的材料。“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挑战。”

在不断的知识获取中,袁硕变成了河森堡。

河森堡还常常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待与他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

袁硕的办公桌。图/李伟

“我比较喜欢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我始终相信的一点就是,人的文化行为都有其自然科学的底层逻辑。”袁硕以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曾经特有的收继婚制举例。“所谓收继婚制就是一个男人死后,他的儿子或者他的弟弟可以继承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女人。有时候会出现儿子娶庶母,或者弟弟娶嫂子这样的情况。这在汉族人看来,是有悖于人伦的行为,但是在北方的匈奴社会中却存在。”袁硕说,“社会文化学者会从风俗习惯、伦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但在最本质上,其实是物理原因。”

袁硕援引了复旦大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高凯的研究成果:“他发现收继婚制是很多因素造成的结果,其中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就是匈奴生活的地区,地处高纬度、干旱、干燥的内陆寒冷地带,土壤微量元素中锌的含量极低。”锌元素是人类身体中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如果没有锌,不仅影响胎儿正常发育,母亲的分娩也会很困难。正是锌元素的缺失,使得匈奴育龄妇女在妊娠过程中大量死亡,这就造成匈奴育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所以某种程度而言,收继婚制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婚俗。首先,是为了这个民族可以延续下去;其次,也是为了不让自己家族的财产外流。“一边是种族灭绝,一边是打破伦理,人们别无选择,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伦理。这种制度也为汉魏时期匈奴与汉族的大融合提供了契机。”袁硕说。

袁硕的讲解设备储存箱。图/李伟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印尼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岛,直到上世纪还有食人风俗,当地人的解释是分享亡者的灵魂,但这种说法是文化层面的,无法证伪。袁硕表示,也有分析认为是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岛屿环境无法大规模饲养牲畜。“当地人自然不会白白浪费人体中丰富的蛋白质。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调研人员聘请的当地向导,突然有一天要请假,理由是‘女婿死了,要回去吃肉’。”

“我觉得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文化现象,是可以说服我的。我在讲解的时候,也愿意从这样的角度切入。”袁硕说,“文化就是人生活的方式,人为什么按照这种方式生活,就是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文化是特别棒的选择。”

袁硕。

至于其他同龄人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袁硕并不清楚,但他会和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混在一起”。袁硕偶尔会参加由北京各场馆年轻讲解员自发组织的讲解员沙龙,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共同解读同一件文物展品。袁硕将这种方式称作“多馆合击”。

年轻人的聚会与业务探讨让袁硕的头脑不断保持着兴奋状态,他还申请了国博的课程开发项目。“当我在做这些事情时,我觉得我是在战斗,并且不断地提升战斗指数。”

袁硕的大块头让他这句话拥有了十足的力量。单眼皮、戴着眼镜的他,目光炯炯有神。这个文化传播使者,没有改变传统文化,却用与众不同的方式,让传播变得更有生命力。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期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znjs/80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