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萧朗字画艺术展回顾2

为记念我国著名花鸟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萧朗先生百年诞辰,中国国家博物馆出版了《中国国家博物馆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系列丛书·萧朗书画艺术》画集。该画集外观极为典雅,设计制作都非常精美考究。整本画集采取软精装情势,皮质封面,压凹烫银,中央镶嵌着用卡纸印刷的书画作品。画集内页选用淡色特种纸,作品色采真实饱满,单面印刷,大面积的留白,少量的文字,使画集更加庄重、大气。可谓中国艺术书籍中之精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吕章申馆长为该画集题写的书名手迹

画集序1

粉为造化笔写天真

——读萧朗花鸟画作

王雪涛

古人云:“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宋.王安石语)予之于萧印鈢,果如是耶?“印鈢”其名,单字为“朗”,幼喜绘画,长而好文,及弱冠就读中学,恰逢予兼其校国画课程,遂与印鈢有师生之缘。印鈢天资颖慧,天赋非凡,又能奋志笃学,故其课上国画练习,常被留作成绩,同学必啧啧称赞。予亦喜其敦厚周慎,谦约清廉,窃爱之重之。翌年有七七之变,烽火连天,风鹤频惊,生民遭水火之苦,北平有日寇之劫。印鈢向以志节自励,誓不事伪朝,便从予研习绘事,专攻花鸟鱼虫1科。意气恳恳,专神守一。师明清诸家,均能迫摄其神韵。当是时也,印鈢或远足以写生,或竟夜而挥毫。手不释卷,笔不离纸,虽巷居瓢饮,亦未改其乐。十年之间,所积画稿,盈箱累箧,蔚蔚然可观也。其学之勤,练之苦,不让古人之刺锥者。至于潜心研讨,亦非庸庸之辈所能仿效。越明年,印鈢已能独立作画,时彼方年逾210之后生,人或贺予之有徒,予则贺印鈢之能成也。其后10余年,印鈢居予左右,挥毫染翰,何尝一日相离。考其言行,俱择善而从,品其画格,洵如其人格也。予闻之荆公:“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常常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方之于印鈢,荆公之言不诬也。

逮逢邦国新建,堂皇大业,广收人材,印鈢考入华北大学三部艺术系,卒业后分配津门。虽人分地隔,但来往仍频,转眼又忽忽三十余年矣。噫,印鈢弟已逾花甲,予焉能不耄?谚云:“士别三日,当刮目而视。”今审其画,其笔墨之润秀,情趣之真率,颇近于陈白阳;其章法之谨慎,造型之爽劲,差拟于华新罗。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师于予,又能从极似当中蝉蜕而出者,非印鈢而谁何?予昔冀其有为,今可抚其背而誉之也。值其作发表《迎春花》(今《国画家》)之际,书拙文以相勉,且相慰云。

岁在辛酉仲夏

画集序2

小写意大境地

——萧朗艺术之我见

邵大箴

在现今国画领域,山水、花鸟、人物各类品种中,以花鸟画创新最难。缘由之一是千年以来历代经典作品积累丰富,后人要有所超出,决非易事;之2是花鸟画为被描绘的客观形象所限制,新风格、新样貌的出现,在题材上突破的可能性较小,而主要依扙于章法、构图和笔墨语言的新探索。而绘画中的“语言”乃是其艺术价值的核心,并不是从事绘画创作者人人所能领会和掌握。人们常常把那些描绘自然表象而无人文内涵的绘画称之为“俗品”,由于这些作品只表现了客观的物象的样貌,而没有发掘它们内在的美感,也没有写出作者自己的逼真感受。至于绘画独有的形式语言特别是笔墨应当转达的情趣,更是毫无踪迹。人们观赏它们时,味同嚼蜡。

不过,可能正是由于花鸟画创新的难度,激起起许多有志者的热忱,他们坚持不懈地在奋斗、在寻求,在创造的道路上求索,不断获得革新成果,使花鸟画传统连绵不绝、薪火相传,并出现出富有时期和个性的风采。20世纪以来,包括花鸟画在内的传统国画,虽然面临写实西画的挑战,一度遭到压抑,但是时期的巨大变革,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潮流,中西艺术的碰撞引发的思考,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的丰富成果,和一次又一次对传统笔墨问题的热烈讨论,极大地开阔了艺术家们的视野,推动了国画变革的步伐,出现出在传统的基础上锐意革新的花鸟画大家,萧朗是其中的一名。

萧朗先生(-),字印鈢(玺),出生于北京,自三十年代末拜师已享有盛名的王雪涛先生,追随其左右10多年,在此期间,在艺术上还得到齐白石、陈半丁的点拨。萧朗遵守研习中国画的原理,先重师教、习古人而后习自然,逐渐走向独立创作的道路。在师从方面,师其迹,更师其心。他初期的小写意花鸟画颇受老师的影响,但他的作品之所以出众,却在于对老师艺术精神的深入理解。王雪涛曾在文章中这样评价他这位得意的门生:“能从极似中蝉脱而出者,非印鈢(玺)而谁何?”蝉脱于极似,不模仿客观真实,从自然中吸取营养,意图写的笔墨表现自己的感受,在似与不似之间驰骋自己的才能,应当说是萧朗一生的艺术寻求,也是他花鸟画的独特之处。

传统的写意理论虽广为画家们所熟知,也是大家的奋斗目标,但能真正能脱颖而出的却寥寥无几,由于如何处理艺术创造中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如何自由地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并不是人人能够领会和善于诉诸于自己的创作实践。绘画的表现方法有共同的法则,这是大家都必须遵照也是普通大众易于接受的,但艺术作品能够感动人的,不是靠这些人人通过学习便能掌握的共同法则,而是画家在应用这些法则时“破格”的个性化表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创造贵在有法与没法之间。萧朗对此很早有所领悟,他反复说他一生要研究新东西,不重复他人,不重复自己。古今中外有许多画鸡高手,萧朗笔下鸡的各种形态和与之相应的画法,不见于前人而独具一格。他视察对象之细致,表现手法之大胆,章法之奇突,笔法墨法之干净利落,使人赞叹。萧朗极能处理虚实关系,在构图上讲求开阔、开朗,把人们的想象从有限的空间伸引到无穷。他以宁静的心情体察对象,捕捉其跃动着生命的体态,在动中取势,变中见奇,笔墨沉稳而富有豪情。他洞悉绘画创作中的辩证原理,例如他用十六字来概括花鸟画的构图法则,即“1大一小,一长一短,一多一少,一纵一横”,指出“构图就是找矛盾,最后到达对立统一”。其实,萧朗先生的这类辩证思惟不但见于他的构图,而是贯穿在他全部人生态度与艺术创作当中,包括他对生活与艺术关系的理解,如何处理描述客观物象和表现主观感情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墨与色的有机结合,如何在在笔墨语言中适当引进西画的体面造型使二者融为一体,等等。我认为,也正是依托这类辩证思惟,萧朗出色地解决了他作品格调中雅与俗的矛盾。他深知绘画作品是为大众看的,从作品内容到表现技能,他都注意到能为大众接受和欣赏,他发掘了一些传统绘画中少见而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题材,如他专门为猪画像,创作了1幅题为“阿肥”的作品;他爱描述普通的花卉、菜蔬、鸟禽,显示了他绘画创作的平民风格。宝贵的是,他的绘画作品在适应观众欣赏趣味的同时,又以其质朴、清新而雅致、大方的画风,以其在平凡物象中所揭露的诗意和美感,以其笔墨语言中散发出来的趣味,潜移默化地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心灵,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

国画格局和风采有南北之分,这里且不说绘画史上的南派北派孰优孰劣的争辩,仅就地域来讲,生长南方和北方不同的自然万物,必然会在画家们的题材、章法和笔墨中反应出来。萧朗出身在北方,他初期的作品多以北方花卉鸟虫为主要表现对象,文革期间他被迫下放到广西十年,在政治上遭到压抑的同时,那里特有的草木虫鱼和鸟兽,也给他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创作资源,这既见于他的许多写生稿,也反应在他尔后的创作当中。南北两地题材的融会为他晚年的作品增加了异常风采。

萧朗长时间在学院教学,是一名尽力尽责的教育家。他把自己长时间储备的知识,把艺术实践中的心得、体会,陆续整理成多种关于花鸟画教学方法与理论的书籍,供后学者研习。这些论著也是我国最早较为完备、难得的花鸟画教材。

萧朗留给我们丰富的绘画实践与理论成果,对它们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对现今与未来花鸟画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在现代中国花鸟画史上,萧朗的名字和他小写意、大境地的绘画作品,将会永久熠熠发光!

画集共收录萧朗先生由年至年期间创作的书画作品总计幅。其中包括年萧朗先生亲身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的花鸟画代表作25幅,和此次画展上萧朗先生的子女们代表其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的65幅绘画精品和10幅书法力作。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里
偏方制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znjs/7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