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它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八个省市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
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途经七区
在北京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
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
北京大运河文化节
即将开启
让我们溯流而下,以运河水为墨
讲述大运河北京段的故事
品味大运河千年古韵
水波为曲,桨帆当歌,大运河带着故事,“流”进国家博物馆展厅。11月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推出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开幕,件文物揭开面纱。其中,《运河全图》《潞河督运图》《河防一览图》等重磅文物均为首次亮真迹。
进入展厅,只见展线宛如一条蜿蜒河道,文物、模型和视频等按照“一河千载通南北”“货通南北利四方”“千艘并进万夫牵”“神工当惊世界殊”“因河而兴文化盛”五个部分,系统展示大运河的开凿历史、通航功能、漕运管理、工程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展人赵永说,这是国博首次全面系统展现大运河及其衍生出的深厚文化底蕴,展览将持续近4个月。
图解运河年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从开凿到现在已有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一幅幅运河图,成为展厅里最大亮点。
绘于乾隆时期的《潞河督运图》像是一张“照片”,定格了潞河漕运经济、商贸及民俗盛况。图中两岸码头、衙署、店铺、酒肆、民居等琳琅满目,画有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余人,人物形态各异,极富生活气息;
▲《潞河督运图》
《漕河祷冰图》则像是“新闻图片”。这幅画中描绘的是清嘉庆年间,时任户部给事中的陶澍沿运河南行视察漕运,行达露筋祠时,遇湖水结冰,陶澍“深恐贻误漕行”,便斋祷于露筋娘娘,第二天风和日暖,全河水泮,各船出江告竣的事件。
▲《漕河祷冰图》
还有《漕运图卷》,采用平立面结合的鸟瞰式形象画法,描绘了自洞庭湖和岳州府开始,经长江、运河至北京的水道路线及沿途城市、山脉、河流、湖泊、闸坝、桥梁、村庄等地理景致;
▲《漕运图卷》(局部)
“水上漂来的北京城”
“水上漂来的北京城”的故事,也在展厅里娓娓道来。“一砖一石都是精心挑选的。”展览设计师何欣指着4块灰砖举例,有句话说“临清的砖,北京的城,相隔八百里,漕运六百年,紫禁城上有临清”。这就是临清贡砖,展出时特意竖起来摆放,就是为了方便观众看清砖上的刻字。
▲《卢沟运筏图》
展厅里还有一幅元代《卢沟运筏图》,画面中心是一座11孔桥,桥栏板望柱顶端均雕幼狮。除桥身上拱外,其他特征都与北京现存的卢沟桥相吻合。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曾对此图进行细致研究,认为漂运木筏的场景与元代初年大都城的修建相关,画中描绘的就是元初修建大都城时,从西山砍伐木材,以木筏的形式沿着卢沟河运送至卢沟桥,再转陆路运至大都城里的场面。
两岸城市轮番秀绝活儿
一条大运河为途经之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南北方经济、文化也随之共融共促。展厅里,大运河两岸的城市纷纷秀出自己的运河记忆和“绝活儿”。一幅《天津天后宫过会图》绘于清代。据专家介绍,这是一部风俗画卷,真实记录了清末天津妈祖信俗的风采,是研究我国北方妈祖信俗的重要实物。
▲《天津天后宫过会图》
展览还引入了“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大运河文化”系列动漫短片、“中国大运河申遗宣传片”等,让文物“活”起来。北京烤鸭、京剧和花茶与运河鲜为人知的故事也被制作成小视频。
观众还可以体验当一次运河“验收官”,利用“密符扇”标货识货。据专家介绍,清代各地漕粮运抵通州后,为了防止勒索舞弊等情况发生,制定出密符制度。每名军粮经纪在自己验收、转运的漕粮袋上,根据验粮情况,用上好的“福炭”把自己的符形画在明显位置,相当于标记了“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