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这个国庆假期,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刘玉涵

中国国家博物馆,3层展厅,巨大的《千里江山图》灯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青山绿水鲜艳明丽、跃然纸上,人们围着它探出头,看了又看。

“《千里江山图》怎么没有人?”一个小女孩问。

“这不就是。”一旁的爸爸指给她,“还很清楚呢。”

“真的诶!”青绿掩映下的舟上、林间,藏着劳作的人,小小的。父女二人在2倍放大的图卷上,细细地寻找起来。

这是“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以下简称“大系”展)的一抹缩影。

游客细品《千里江山图》

据国家博物馆统计,国庆7天,“大系”展总计接待人次。疫情防控下,国博每日预约总量为人次,馆内有27个展览同步进行,“大系”展的观展人数平均占比超1/3,而且每天呈上升趋势,10月8日是长假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参观人次占比超过了1/2,足见其火爆。

虽然之前因为工作关系,已多次接触过“大系”展,但在国博,记者仍强烈感受到这千年丹青“走不尽”。

展览现场林云龙/摄

“走不尽”首先在体感上,一圈下来,“脚要走断了”。

这是国博近年来占地面积最大的展览,四个展厅及序厅、南三层平台和走廊公共区域,展陈总面积约有平方米,填得满满当当。进入展厅,就像迈入了中国绘画的千年长卷。

三大版块集中亮相了近件历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档案,与此前的阶段性成果展相比,此次“大系”展数量更多、涵盖面更全、体系更加完善。而策展逻辑又十分清晰,全面展现了从先秦汉唐到宋元明清的中国绘画精品和发展脉络,展厅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美育课堂。

即便一直在跟“大系”展的采访,我依然能在展厅中发现没看过的画作,依然能在看过的画作中发现新的趣味,就像那对父女一样。

展览现场

走不尽、看不够的不止我一人。

宋画展区有一位观众驻足良久,她已经看过一遍又回了过来。“我觉得宋画有意思,元画看起来就粗一些,明清的对比之下,也还是觉得宋画好看!”她此前对绘画并没有特别的了解,观览一圈后,有了自己的认知。

这得益于展览首先以历史的顺序呈现,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绘画的变迁和风格的演变。以画叙史,当属首次。

在历史的大叙事逻辑之下,展览又以画家为“单元”进行陈列,同一画家的画作、风格基本得以充分呈现,便于观众体认。

一位绘画爱好者很喜欢马远的画,他不仅把展示出来的画作都拍了下来,还不停地向同行的人普及什么是“马一角、夏半边”。

展览在历史性梳理之后,又对画作进行了跨时间的分类别展示,比如山水、花鸟、人文生活等等。

于是,你会发现,不同年代的“卖货郎”就在“大系”展里会面了,宋代和明代的卖货郎还可以“交流”一下各自都进了些什么货,“比拼”一下谁更受孩子的欢迎。

“大系”展上看到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既然是“历代精品”,自然少不了名家名作。《千里江山图》固然吸引了许多目光,其他的画作周围也少不了仔细品读的观众。

江女士在《清明上河图》边上感慨,她想起几年前去故宫看原作,起大早排了几个小时的队才进场,为了让更多人可以看到画作,还不能在原地停留,“排队3小时,看画3分钟。”这回在“大系”展,她接触了多幅名画,还可以慢慢看《清明上河图》里开了哪些店、《簪花仕女图》的妆容什么样、《摹张萱捣练图》里的小熨斗怎么做的……

绘画爱好者如此细读,另一边学画的小孩子更是直接席地而坐,临摹写生,展厅中随处可见小小的身影聚在一起。

中国历代绘画浩如烟海。“大系”展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人们漫游其间,也提供了一个场景,让人们解锁了看画的诸多新“姿势”——展览以绘画为基础,以数字化为手段,古今相接,打开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

走廊的公共区域设置了多面触控屏,观众还未进展厅,就开始“点读”名画;

“创新转化,无界之境”中的9组石窟造像,惊艳了到场的每个人,浙江大学团队以3D高保真数字测量与重建技术等比例复制各大名窟,让敦煌、龙门、云冈、飞来峰等地的石窟在此相会;

沉浸式画境空间里,四季轮转,真是“人在画中游”……展厅里不时有穿着汉服的游客拍照留念,借用现代科技徜徉在传统古画之中,不正是一种国潮?

沉浸式画境空间林云龙/摄

丹青游不尽,文脉续何长。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也仍然处于进行时。虽然“大系”已经搜集了大量的画作,但仍然有绘画流散海外。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发现流散的作品,大家就还会去寻找、去收录。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未完待续……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znjs/12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