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珠海本科生高校交流实践学习活动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合适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04/4780800.html

为增进与国内第一方阵高校哲学学子的交流,增强我系本科生对哲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自主学习哲学的热情与积极性,并拓宽我系本科生的视野,通过交流对话与参观学习丰富体验与认知,在巩固第一课堂成果的基础上,培育学生更宽广的视野与人文情怀。我系秦际明副教授和全洁老师带队,选拔20名优秀本科生2名研究生,赴北京进行交流学习活动。

哲学

10月31日上午,我系师生顺利到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新斋),与清华大学哲学系师生开展交流活动。清华大学的陈浩教授对我系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接着,秦际明老师对清华大学哲学系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我系在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然后,清华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宋继杰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学科特色,尤其从“两招两出”(招聘、招生、出成果、出人才)介绍了清华大学哲学系在学科评估中的杰出表现。他也分享了人文学院本科学生培养的“先大类再分流”的模式、论文讨论课、逻辑学课程等方面的优越师资和先进经验。接着,人文学院副院长韩立新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包括哲学系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强调了清华大学哲学系注重培养质量的教学特点,并鼓励我系同学积极报考清华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在学生工作分享方面,我系的18级学生陈怡平同学分享了我系第二课堂生活,并与清华大学的同学互动交流,以期进益。清华大学的曾锦涛、黄宗贝、李潇同学也与我们真诚分享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及哲学系的学生生活与工作经验。“无体育,不清华”折射出清华大学对体育活动的重视。论文讨论课分享、特色刊物介绍、留学注意事项强调、尤其是读书会筹办与参与的先进工作经验分享等,都让我们耳目一新,受益良多。交流活动进入尾声,我系的同学也积极与清华学子在社团筹办、读书会经验、刊物发布、留学经验等方面展开互动交流。中大与清华、“博学审问深思明辨笃行”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相遇,在今天的交流会第一次碰撞出了火花。

随后,清华大学的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凯风人文社科图书馆,图书馆外观酷似一把钥匙的图书馆,寓意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图书馆提供约万册中外文社科类图书、期刊。除了提供社科类实体资源和电子资源的常规借阅外,还包括学术活动、信息共享、研究学习、文化展示等功能。

在结束清华的交流后,我们到达了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毗邻天安门广场,旁边就是国庆阅兵的主干道西长安街。国家博物馆的一楼非常宽阔,墙上粘贴着讲述祖国历史的恢宏图画,地上则摆放着各种雕塑。基本陈列包括“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等等。在国家博物馆里,看着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文化,时间虽短也感受大了历史的意义。

周心仪

17级本科生

今天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师生交流,我们了解了清华大学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对通识教育的重视超出我们的想象。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学生人数每级只有六人左右,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清华学子发自内心的那股自信,以及他们在清华精英教育培养下形成的浓厚学术素养。就学生活动而言,清华的深层次有组织的读书会、特色的人文报刊、以提供更多学术导向为目标的学生研究项目和学术推进项目都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可以参考的方向。

陈柏龄

18级本科生

清华大学哲学系交流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读书会制度。其中一个老师说带学生读法哲学读了五年。当时确实有被震撼到。尽管不知道有没有学生会在校五年完整地参与这系列的读书会,但其中坚持不懈潜心专研的学术精神让我在被暖气片烤得渐渐慵懒起来时不由得感到一阵凌冽和敬畏。虽说我们只是高等教育的小学生,但也许我们学习的第一步,是该先认识什么是学术意识,什么是科研精神。

陆玺同

19级本科生

今天和清华大学人文院的哲学系交流,我感触良多。一直觉得我们系的人员很少,没想到清华的哲学系人更少。在韩教授的介绍中,17年的毕业生只有6人,但是教授却有三十人,这说明平均每位同学得到的机会会更多,这无疑更利于直接与老师对话,解决问题;近两年,自主选择清华哲学系的同学逐步增加,也反映了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并未旁落。清华大学注重学术研究上的严谨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读书会真正的融入到学习里,十六周每周有三节45分钟的读书会,通过读书会去训练哲学思维能力,并在课上不断巩固;每节课更选出不同的主讲人(主讲人需要相关方面的知识)进行提纲的撰写,理清楚脉络,十分具有特色。最后我觉得在清华的哲学系的生活或许缺少一种色彩,正如那个学长说的,清华的生活是灰色的,在学生课余活动上或许也有些可改进的地方。

黄照景

17级本科生

因为在国家博物馆游览的时间比较短,我主要参观了两个展览。第一个展馆讲述的是建国当天的历史,陈列有毛主席在开国大典时所使用的话筒、挂在天安门上的两个大红灯笼以及发射礼炮的炮车等,这个展览呼应建国70周年的主题,用几个重要的历史事物带我们回顾了建国当日的情景。第二个展馆是“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甲骨文作为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下来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展馆主要从文字研究的角度讲述了甲骨文发现及研究的历史,展示了刻有甲骨文的历史文物,并从文字的角度简要介绍了商周二朝的历史。

从博物馆出来的时候刚好夕阳西下,夕阳下的天安门非常壮观宏伟,里面刻印着的是祖国振兴的历史。中国70周年华诞快乐!

陈世民

17级本科生

我们参观了古代文物馆,与以往不同,我们没有选择按照时间顺序参观,而是“坐上了历史的倒车”,从后往前追溯中华民族的源头,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当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穿越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内心不禁感动,历史不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化到了我们每个华夏子孙的血液当中。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当亲眼看见这个在历史课本封面出现的文物时,感觉甚至有点不真实。它不再只是脑海中一个模糊的欢脱击鼓歌唱的百姓印象,而是具体到了笑咧的大嘴,堆起的苹果肌,自然皱起的抬头纹。整个陶俑栩栩如生,其欢乐的神情极具感染力,让人也不禁想要跟着舞动起来。一个好的艺术品应该既有好的意蕴内容,又有能够妥帖表现出内容的形式。我觉得这个艺术品完美做到了这点,它成功反映出了汉代蜀地民间百姓的丰富生活,自然而有神韵。

廖昱翔

18级本科生

由于时间比较紧迫,我主要只参观了古代中国展馆。古代中国展馆以时间为轴,从政治、文化艺术、经济成就等多方面向我们展现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末年中华大地上的历史关键节点。透过古代名家的一篇篇真迹,从商至清的一件件精美器具,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古代中国人与现代中国人之间不可磨灭的文化传承,尽管近代已经使我们失去了太多传统的东西,但那作为文化特征的自古流传的精神,始终都在代际之间流淌。在参观的过程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二十四孝图的小巧石像,透过秦老师的讲解,我意识到,二十四孝图中所描绘的如郭巨埋儿等孝道例子实际上并不是正统的儒家伦理观,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统的儒家并不会推崇此类“愚孝”的。进而,我认识到了,儒家揭示了伦理体系本身也有很深的内在矛盾,所谓三纲五常,听上去似乎是便宜实施的法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矛盾总会不断涌现,而新的如认为“人尽可夫”的解决方案只会使整个伦理体系陷入更大的危局。理论和实践总是有差别的,伦理理论和伦理实践总是有差别的。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实在太少太少,总是不能预测所有可能情况,哪怕是被认为无可挑剔的理论,运用到现实中,也会出现这一点或那一点的矛盾。应该对现实心怀敬畏,而不能对理论自视甚高。

文稿|陈怡平李羽基

摄影|李汶霈何珊珊

编辑|邓怀玉

初审|全洁

审核|秦际明

审核发布|屈琼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znjs/104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