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外用药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0098.html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河南临汝县阎村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件彩陶缸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作品,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采用夹砂红陶为材,泥条盘筑法制作。深腹直壁,平底中间有一圆孔。口沿下方饰突钮。腹部用黑白彩绘有“鹳鱼石斧图”,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描绘鱼身轮廓。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陶鹰鼎
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中,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时期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陶鹰鼎整体呈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周身光洁不加纹饰,结构简洁,气势威武,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这种造型既强化了雄鹰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统一,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鼎铭拓片
原称“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厘米,口长厘米,宽79.2厘米,重达.84公斤,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学者们认为后母戊鼎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三个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后”则代表她生前的地位。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
此鼎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较厚,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兽面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兽面纹,下衬三周凹弦纹。后母戊鼎整体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利簋
利簋铭文拓片
又名“武王征商簋”,西周早期青铜器。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兽面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此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利簋铭文字体扁长,字迹凝重稳健,是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作之一。
参考文献:
《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商务印书馆,年10月。
《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商务印书馆,年8月。
动动小手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