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乔,北苑小学五(4)班学生。
自小喜爱诵读古诗词,
对中华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经常跟着父母去旅行,
每到一处,
必用心寻觅传统文化之影迹,
记于心,形于文......
经整理形成“乔乔走天下读游记系列”,
今天的主题是——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国家宝藏的集合地,也是文化精髓的中心。我们经常亲切地称之为“国博”。国博虽然有多年的历史了,可是年闭馆扩建,直到年才重新开放。那时候我才四岁,爸爸就迫不及待地带我来参观了,可惜看不太懂。后来又陆续来过几次,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亲切。每次来都必看的是“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我记得灯光幽暗的展厅像一道长长的时光隧道,带领我们穿越万年的时光,从旧石器时代走到清末。这里的每一样文物都是国宝,每一样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有的在课本上学过,有的在电视上见过,当它们活生生地摆在眼前,那种感觉别提多么震撼了。
“国博”分五层,48个展厅,展品多达多万件,国宝级精品比比皆是。如果把所有展厅都看一遍,就算是简单浏览恐怕也要一天时间吧。当然,一天的疲劳不会白费,许许多多的文化知识和历史故事都会疯狂地涌进我们的大脑,所以大家一定要稳住啊!
“国博”有两个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古代中国陈列”有10个展厅,展示了从远古到清末的漫长岁月,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这里的展品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华,共有件(一级藏品件),按照“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八个时间段展现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远古时代,触摸遥远时代的回忆吧。
一、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等工具,从事采集、狩猎活动。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发明了农业和养畜业,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逐步分化,出现了权贵阶层及相应的礼仪制度,社会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
这是一个直立人背着一头鹿,这就是最早的北京人。
北京人背后是模拟洞穴生活的场景。这个人手里拿着一根针,正在打磨石器,可以判断她不是北京人,而是稍晚一些的山顶洞人,他们开始通过摩擦的方法生火。
下面是山顶洞人的复原头像。山顶洞人头骨已经与现代人头骨没有什么区别,脑量和现代人差不多。
下面这件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吧,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关于这种图案代表的含义,大概有30种推测。不过大多数意见认为,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对鱼的特殊感情,鱼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山海经》说颛顼死后化身为鱼,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的是鱼神。
鹰形陶鼎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这位女性具体是谁不得而知,但地位应该很高。陶鹰鼎是第一批禁止出境的六十四件国宝之一,最后一次出国是在年瑞士洛桑,为了帮助中国申办年奥运会而举办的一次展览,回国之后,一直没有出国过,所以说陶鹰鼎是国宝中的国宝。
说起陶鹰鼎的发现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那是年的一天,一位农民叔叔在犁地的时候碰见一块特硬的东西。他以为是块石头,拿起来一看,竟然是一只陶制的鹰形鼎。这位农民叔叔把它带回家,打算用它装鸡饲料喂自己家的鸡。堂堂的国宝陶鹰鼎,惨兮兮地变成了鸡食盆。不过我有个疑惑,那些鸡看到威风凛凛的老鹰,难道不会害怕吗,还敢吃东西吗?
第二年,有个考古队来仰韶文化遗址考察,这位农民叔叔就主动把陶鹰鼎交给了考古队,把这件珍贵的文物送进了国家博物馆。
下面这件是一个玉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是距今五六千年红山文化(以陶器和玉器)的代表。今年,我在赤峰博物馆和辽宁博物馆都看到了红山玉龙,不过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才是真品,其他的都是复制品。这条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呈C字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华夏银行的标志就是这个形状。
我们经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但是关于龙的起源却众说纷纭,有的说来源于蜥蜴,有的说来源于鳄鱼,而这件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可以看出早期龙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龙的样子。
原始社会时期,北方文化以仰韶文化的彩陶为主,南方则以良渚文化的玉器为主。
玉琮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礼器。琮的内圆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玉琮是古代世界观和通天行为的象征物。这件玉琮由墨玉制成,共有19节,是目前国内所见最高的玉琮,可以说是“玉琮之王”。
二、夏商与西周
在夏商与西周,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器,价值相当珍贵,价格相当于黄金。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青铜斝(jiǎ),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的陶斝发展而成。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把青铜斝定为御用的酒杯,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
商王武丁有60多位妻子中,妇好是其中之一,却又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位。她主持过很多次祭祀和占卜活动,还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大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为她祈福,希望她健康长寿。
这件妇好墓青铜三联甗(yǎn),是前所未见的殷商巨型青铜器,器身中间的圈口内壁、甑口下内壁和两耳下外壁都铸有铭文“妇好”。三个甗合在一起,同时蒸煮几种食物,这样的宝贝仅此一件,绝对是国宝中的国宝。
这件青铜鸮尊也铸有铭文“妇好”。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鸟兽尊种类繁多,有羊尊、牛尊、鸮尊、象尊等。鸮尊在妇好墓中共出土两件,造型奇美,花纹绚丽,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商朝人对猫头鹰情有独钟,因为猫头鹰昼伏夜出,对猎物的捕捉敏感而准确,所以被视为战争之神,是帝王和将军们喜爱的动物。妇好一生驰骋沙场,将具有战神象征的鸮尊放在墓冢作为陪葬,恐怕再合适不过了。
二里头文化时期,玉石器种类增多,雕琢更精细,人物、动物造型生动传神,反映出艺术发展的成熟。
这件玉器名叫“玉凤”,被称为中华第一凤,也出土于妇好墓。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凤造型,也是妇好墓中最精美的装饰品。龙和凤都是古人想像中的祥瑞动物,龙代表男性,凤代表女性,不过这两种图腾形象并不是同时出现的。早在五千年前,中原地区和东北辽河流域的先民们就已开始塑造龙的形象,把龙当做心目中的神,而凤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商朝,是商朝人崇拜的对象。
下面这件又是一件国宝。虢(guó)季子白盘,这么大的青铜器为什么属于虢季子白呢?(虢季子白只是虢国最小的王子),这个可以从盘底的铭文找到答案,铭文里记载虢季子白带兵打仗立下战功,周王就赏赐给他很多青铜器。
虢季子白盘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现在的宝鸡市陈仓区),辗转落入淮军将领刘铭传之手。新中国成立后,刘铭传后人将盘献给国家,我们才能看见它的真容。
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在商代,羊在祭祀礼仪中的地位仅次于牛,而且羊在民间象征“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显示了青铜礼器的至尊地位。
三、春秋战国时期
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学术思想也百花齐放,出现了多位名垂千古的圣人、思想家,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以及一些不朽的传世著作,比如《楚辞》、《左传》、《山海经》。
下面这个是壶,准确地说,是蔡侯申方壶,壶是当时最主要的盛酒器,按形状可分为方壶和圆壶。方壶多用于重要的礼仪场合,等级很高。蔡侯申方壶是年从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的,当时总共出土了青铜器件,有铭文的就有60多件,填补了史料记载的空白。
大家喜欢吃冰激凌吗?夏天吃冰激凌,喝各种冰镇饮料,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但是大家有没有好奇过古代人在夏天是怎么吃上冰镇食物的呢?古时候的人每到大寒季节,就开始到水质好的地方凿冰储藏,因为大寒季节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到了夏季,便利用储藏的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但是,冰块怎样保存呢?聪明的古人创造了神奇的法宝——冰鉴,也就是古时候的冰箱。
这件青铜冰鉴出土于湖北的曾侯乙墓,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构成。这一青铜冰鉴的发现充分证明,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冰箱”,而冷饮的出现也就肯定不会晚于战国时代,也充分显示出古人的智慧。
王子午鼎原本是七件套,作器者为王子午,我们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这件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器内铭文使用的是华丽的鸟篆体。主要内容是王子午叙说自己的德政,同时上祭祖先,下为子孙祈福。
下面这个青铜鉴是吴王光送给女儿叔姬的陪嫁,我们可以看到鉴的内部有铭文,写的是吴王光对女儿叔姬的教导,希望她出嫁之后一定要记得对长辈恭敬、对同辈谦让、对晚辈慈爱。其实在当时有一个规定,就是同姓之间是不能通婚的,而吴国和蔡国的国君都姓姬,双方通婚破坏了礼制,这也反映出了当时蔡国的弱小,必须依附吴国,也反映出当时的礼乐制度已经是礼崩乐坏了。
四、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新工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中外文化交流也空前繁荣。说起秦朝,不得不提的就是秦兵马俑。
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秦始皇巡行全国,到处刻石“留念”,留到今天的只有《琅琊刻石》。我们去青岛琅琊台参观的时候,也看过琅琊刻石,不过那是仿制品,真品在国博。
金缕玉衣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件金缕玉衣形制完整,墓主身份清楚,那就是中山怀王刘修。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片,金丝克。
这件彩绘铜雁鱼灯采用的是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可吸纳烟尘,各部分可拆卸以便清洗,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这件青铜器叫做染器(古代的调味品叫染),年出土于河南陕县后川,由盘、炉和耳杯三部分组成,耳杯用来盛酱、盐等调味品,染炉用来加热,其实就是古代的小火锅。今天的人们都喜欢吃火锅,这件染器告诉我们,火锅至少有多年的历史了。
汉代墓葬流行用嵌入墓壁上的画像砖作为装饰,砖画像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经济、社会生活和风俗信仰等内容。
这件说唱俑,大家一定在书上看过吧。你看他的造型,多么生动传神,多么富有亲和力啊,甚至连额头上的皱纹都透出几分笑意。这可是“汉代第一俑”呢。
这个说唱俑代表了东汉雕塑的艺术水平,还把东汉匠人活泼、诙谐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为研究、欣赏汉代的民俗、陶塑艺术、乐舞艺术、民间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尤其是三国时期,好像英雄辈出,其实那是社会动荡的表现。不过也因为社会动荡,人们有了自我追求的权利,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所以瓷器水平提高了,这可是陶器发明以来的巨大飞跃啊。从陶器到瓷器,我们的祖先探索了将近两万年。这个时候的家具、服装等也出现了新的形式。
三国时期,青瓷器在产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比东汉时期有明显提高。当时青瓷器主要产地包括现在浙江宁波、绍兴、温州及金华等地区。这件羊形烛台浅灰白色胎,呈卧羊形状,可能是烛台,也可能是盛水器。
这件青瓷莲花尊以莲花作为装饰,无论是在釉色和造型上,还是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都体现出了青瓷莲花尊独有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青瓷中的精品,被称为北朝“青瓷之王”。
步摇是鲜卑族女性的一种发饰,行走时叶片摇曳,上面的流苏或坠子在女子行走时亦步亦摇,故称为步摇。金步摇当然是用金子做的步摇了,只有地位尊贵的女子才能使用。《长恨歌》里说“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也说明了这一点。
六、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社会动荡结束,中国重新进入大一统的时代,隋唐前期达到了鼎盛局面。
进入隋唐五代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昭陵六骏”,这指唐太宗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guā)”、“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既象征唐太宗经历的六大战役,也是表彰他在唐王朝创建过程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年,“拳毛騧”和“飒露紫”被打碎装箱盗运到美国,现藏于宾州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制品。至于是哪三彩,说法很多,红、黄、绿,红、绿、白,棕、绿、黄,黄、绿、白,黄、绿、蓝,这些都可以称作三彩。其实,所谓三彩并不限于三种颜色,唐三彩马的釉色非常丰富,往往一件器物有五彩、七彩甚至更多的色彩。多年来,洛阳出土的三彩马不少,黑釉三彩马最罕见。目前所知馆藏的黑釉三彩马只有两件。一件出土于河南洛阳关林,现藏国家博物馆,另一件为洛阳龙门安菩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铁劵,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或奖章)。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
钱镠铁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券实物,也是目前中国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唐代铁券实物。是唐昭宗李晔赐给当时担任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镠的,因为是用丹砂写于贴纸的契券之上而又称为“丹书铁券”,俗称“免死牌”。
孔雀蓝釉陶三系瓶,年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刘华墓出土,波斯陶瓶,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证物。
西游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不过真正的玄奘和西游记中的却不一样。他是唐初佛教高僧,杰出的翻译家和旅行家。他于贞观元年由长安出发,西行印度求法,18年后回国,途中经历千辛万苦,而他只有孤身一人,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回国后,玄奘在长安主持翻译佛经,翻译经书74部(卷),贞观二十年完成《大唐西域记》。
七、辽宋夏金元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从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走向统一。宋元名窑瓷器反映了手工业的重大发展,纸钞的应用表明商品经济愈加活跃。城市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不断加强。
这顶鎏金银冠出土于陈国公主墓,墓主人是辽代的陈国公主,用来固定头发、装饰头部,象征着戴冠者的高贵地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风格,保存完好,为国宝级文物。
列鞢是女真贵族腰间佩戴的豪华饰品,出土时由数层丝绸包裹。整器由金、银、玉石、玛瑙制成。女真族是我国古代东北部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12世纪初,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部,于公元年建立了金政权。公元年和年,金先后灭辽和北宋,占领了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长期和南宋对峙。公元年,金为蒙古所灭。
这一时期,我国的名窑名瓷驰名中外,生产技术和产量都超过前代。宋代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发展水平。
北宋时期,中医领域也有所突破,不断发现针灸新穴位,但是多由不同医生发现,难以交流验证。为防止混乱,医官王惟一铸造了两个空心铜人体模型,针灸铜人是传统医学史上的稀世奇珍,对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发明的一种大型天文仪器,由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这台仪器的制造水平堪称一绝,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富于创造的精神。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等人认为水运仪象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除此之外还有毕昇活字版复原模型,以及铜火铳,炮弹等等。在宋朝四大发明占了三个,究其原因,是因为宋朝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想和言论都相对自由。
八、明清时期
说到明清,首先要说青花瓷。永乐、宣德年间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成熟阶段,以造型清雅,胎体薄,纹饰精美凝重,颜色鲜艳璀璨而著称于世。
下面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感觉有点儿扭曲错位。
相传朱元璋特别丑陋,马脸猪嘴,还有36颗红麻子。当了皇帝后,他要画一张像流传后世,找了无数画家来画,都不称心。不称心就要杀人啊,被他杀掉的画家也数不清。后来一位画师经高人指点,仿照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两人的像去画,这才讨得朱元璋的欢心,幸免于难。不过,他也偷偷画下一幅真像,一代代留传下来。也有人说,这张画像本没有如此丑陋,只是后来落到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手里后,把左边的脸给涂掉了(右边的不好改)。当然,真相如何,已经无从考证了。
《大明律》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继承了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为近现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是与宣德青花齐名的明瓷代表作。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色瓷工艺。明代一般称为青花五彩。
掐丝珐琅器是金属胎珐琅制品中的一种,又名景泰蓝。掐丝珐琅是中国悠久工艺制作史上的年轻门类,13世纪由阿拉伯地区传入。明代掐丝珐琅的制作继承元代,又有长足的发展。古雅的造型、生动的纹饰、艳丽的色彩,使得掐丝珐琅器成为珍贵的工艺美术品。
明孝靖皇后嵌珠宝凤冠!这个我真的好喜欢,太漂亮了,不过戴在头上一定很重吧。全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余粒,珍珠余颗,晶莹剔透,尊贵奢华,反映了当时镶嵌工艺的最高水平。
公元-年,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舰队七下“西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看这口郑和铸铜钟,腹上部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字样。郑和第七次奉命远航“西洋”抵达福建南平镇时,铸铜钟布施给寺庙,祈求出海航行平安。
这张外国人的画像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故宫最早的自鸣钟就是利玛窦送给万历皇帝的礼物。年,利玛窦和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前六回的译本,像锐角、钝角这些名词一直沿用到今天呢。
转心瓶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属于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转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是不是有点儿万花筒的感觉呢?
清朝在科技方面也有很多突破。这个天球仪是清代中叶的科学家齐彦槐所制。天球仪即天球的模型,是一种用于航海、天文教学和普及天文知识的辅助仪器。清朝,欧洲钟表传入中国,天球仪内部模仿其结构,用发条作动力,对研究中国清代天文学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康熙御制的镀金量角规,康熙皇帝对科学很有研究,现在我们用的“元”“次”“根”等术语就来自康熙皇帝的命名。
历史终于进入风雨飘摇的晚清,在这个时期,清朝出现了最早的电话,最早的护照,最早的邮票。
这个时候的中国任人宰割,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得大清朝岌岌可危,一场接一场的战争失败使得清朝统治走向终结,统治中国年的清朝结束。封建社会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复兴之路》接续的是《古代中国》,展示了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国家奋发图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另外,“国博”还有很多展厅,很多精彩在向我们招手!过几天我就要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参观国博了,想想就好激动!希望我们在这次寻宝之旅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更多了解国宝背后的故事……
图文:北苑小学五4班宋雨乔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