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导读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继承粤剧艺

白癜风患者能治好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905531.html

摘要

  通过阐述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渊源,强调当代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必要性。以粤剧艺术博物馆对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为例,通过对岭南园林历史、西关片区粤剧文脉、粤剧传唱空间演变的历史脉络梳理研究,分析粤剧艺术博物馆采用岭南传统园林形式的合理性,解读粤剧艺术博物馆如何继承岭南传统建筑文化,实现岭南传统园林的当代营造。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建成为周边历史街区的复兴注入了活力,这是区别于“假古董”的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积极探索,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

传统建筑文化;当代继承;粤剧艺术博物馆;岭南传统园林

     

1当代倡导继承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社会背景

  传统形式建筑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文化建设具有突出意义。近年来政府部门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倡导加强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推动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国务院明确指出,要“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伴随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创新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如何抓住这一发展契机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是建筑师面临的重大难题。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传统建筑文化受到巨大冲击,给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在外来文化强势入侵的背景下,完全照搬模仿西方建筑模式的建设大量兴起,真正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精品传统建筑鲜有出现。目前传统建筑形式的出现也往往是基于旅游经济目的的仿古一条街、以及穿衣戴帽的大屋顶公共建筑等,并未真正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是民族自信的源泉,是民族强大的根本动力。张锦秋院士认为:“中国建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创新、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个事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需要有关仁人志士世世代代进行下去。这才能保证中国建筑之树永远常青于世界建筑之林。”

2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渊源——三次复兴热潮

  传统建筑文化在近代有过三次复兴热潮,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传统复兴热潮是在20世纪30年代,是欧美建筑师与留学美国受到学院派建筑教育归来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参与的“中国固有式样”的实践,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合璧思想,且有大批有生命力的精品建筑出现,具有开创性意义。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以中国第一、第二代建筑师为主的“民族形式”建筑活动。第三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新的民族形式的建筑思潮。这次复兴热潮在建筑类型、影响范围、探索手法、作品数量与延续时间都超出了第一、二次。然而,在这次复兴热潮中,大量建筑缺乏思考、粗制滥造,也囿于建筑师的功力,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弊端,几乎未留下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作品。

  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正是始于20世纪的三次复兴思潮,也一直伴随着中国现代城市和建筑的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继承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基于一定文化诉求,将现代建筑功能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结合的探索,对没有历史前身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继承,下文中提到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就属此类。另一类是对已毁历史建筑的重建。

  推动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传承与建筑民族性诉求;二是旅游经济效益的驱动。总的来说,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无论在社会文化层面还是社会经济层面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意义被错误解读,经济效益成为主要驱动力,传统建筑形式被滥用误用,“假古董”问题成为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最大争议。

3警惕“假古董”问题

  “假古董”问题归根结底是传统建筑形式的滥用与误用。传统建筑形式的滥用是指缺乏整体历史环境观,在不恰当的地点采用不恰当的传统建筑形式,如一些城市为了追求旅游经济效益,大量打造仿古商业街,造成千城一面的消极现象。传统建筑形式的误用是指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深入理解,运用错误的手法,将历史信息错误传达。导致传统建筑形式滥用与误用的原因包括三点:

  第一,对历史传承内涵的误解。历史遗产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们外在的物质形态,也包括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后它们所能传达的完整的真实信息。一些新建的传统形式建筑仅仅是将建筑局部进行组合,缺乏对传统形式建筑精神内涵的探索,也缺乏对历史背景情况的详尽了解,导致出现同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做法,造成与真实的历史遗存混淆。

  第二,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商业、经济利益的驱使“假古董”大量涌现,部分城市以仿古建筑作为旅游主打品牌,使之成为主要经济驱动力,导致一些历史片区拆真建假,破坏遗产地的历史信息,大量建设假古董,人为地降低历史片区历史价值。

  第三,环境整体观的缺失。传统建筑形式的应用缺乏对历史传统、文脉问题、环境问题的思考,造成仿古风格的滥用与误用。单纯、孤立的形式摹仿并不能对文化有效继承,真正的继承与发展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找到“此时此地”的建筑风格。

  因此,“假古董”只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错误使用,并不能因此否定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意义。当代继承实践应当警惕传统建筑形式的滥用与误用,这种“假古董”只是简单模仿的赝品,并不具备文化的沉积,牺牲了历史真实性。

4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继承探索——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创作思考

  年,粤剧在广东省、香港及澳门三地联合申报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共有资产,因此其传承与发展不能仅限于表演和展览,需要系统的现代框架与可供交流之场所去承载。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粤剧艺术,年广州市政府决定于荔湾区恩宁路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馆),选址于“西关”片区,此处保留了广州最完整的旧城格局,同时亦是广州的粤剧发源地与粤剧社区,周边具有良好的粤剧基础和环境,期望通过粤博馆的打造为广州旧城区注入新的活力,延续和再生街区肌理,重塑西关城市记忆,继承传统文脉。

  粤博馆总用地面积m2,总建筑面积m2(图1、2)。设计的出发点是如何继承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促进粤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王世仁先生认为,“建筑文化是形式的哲学。既参古(形式参考传统)又趋时(变化趋赶时代),作品就有了文化。”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继承,不仅是形式上的参古,也强调传统精神的时代继承。据此,粤博馆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延续地志,保持地脉;巧于因借,气息造园;协调和韵,和合之美;传统形式,现代演绎。

图1 岭南传统园林布局的粤剧艺术博物馆鸟瞰图

图2 粤剧艺术博物馆总平面图

4.1延续地志,保持地脉

  地志是指特定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在历史上各个时段所积淀的总和,延续地志就是拼贴历史精华的策略;保持地脉是指按照原有的地脉和肌理关系进行设计,尊重千百年来形成的地域环境特征。

  在粤博馆的设计理念上,岭南传统园林形式的选择是基于历史脉络的逻辑推导。这里的延续地志和保持地脉包括场地的园林历史、粤剧文脉以及粤剧传统传唱空间三个不同方面的地域要素。摒弃先入为主的风格化选择,建筑从初始的营造就是与“当地”的一种深入的结合,是回归到对场所此时、此地、此境最本质的需求。

  粤博馆的场地位于广州西关历史街区,是广州最悠久的历史片区,至今仍保留着岭南特色的城市风貌,同时也是众多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且拥有超过千年的园林史。南汉王曾在此地兴建皇家御苑昌华苑,清中期大量归乡侨客商安家于此,兴建中式园林结合西式趣味的行商园林、海山仙馆与小画舫斋皆为代表之作。场地周边在历史上曾有三十多个园林出现,园林的文化印记已经深深融入到该区域的文脉背景中(图3)。

图3 荔枝湾一千多年的园林史

  西关历史街区作为粤剧重要的繁盛之地与传承之地,曾被称作是“粤剧名伶一条街”。年,吉庆会馆作为最早的粤剧表演场所出现在荔湾黄沙同德大街;年,八和会馆在黄沙落成但毁于抗战。年,众多粤剧艺人集资重建八和会馆。由此开始,建立在恩宁路上的八和会馆正式成为广州地区粤剧中心地,至今恩宁路上现存粤剧艺人故居、戏台等众多文化遗址。时至今日,粤剧艺术在西关历史街区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茶楼酒馆、祠堂社庙、公园街头粤剧遍布于粤人社区与生活中,甚至在西关的幼儿园、小学也开设了粤剧兴趣班,粤剧始终在社区生活中以新的形式传承与发展。所以粤博馆的建立是对历史片区内粤剧艺术的延续和发扬,也是社区内场所精神的继承和延续(图4)。

图4 恩宁路及其附近的粤剧名伶故居

  岭南园林艺术与粤剧艺术共同分布于西关历史街区,同属岭南地区历史文脉背景,深受岭南文化影响。粤博馆融合两者的关系,以岭南园林表达诗画意境,继承岭南园林的兼容并蓄和务实创新,承载粤剧深厚人文情怀,达到粤剧艺术与岭南园林的内在精神相通,以此实现岭南园林文化同粤剧艺术的内在沟通(图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十三条提到“促进建立或加强培训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以及通过为这种遗产提供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促进这种遗产的传承”。粤剧表演也曾在园林中进行,以园林形式的呈现是恢复粤剧产生、发展以及活动和表现的“当然”空间,有利于粤剧艺术传承与发展(图6、7)。

图5 清朝行商园林的鼎盛为高端的粤剧演出提供了空间和场所

图6 通过岭南园林文化以及传统匠艺文化还原的粤剧演出的“当然空间”

图7 园林中的粤剧场景再现

  粤博馆采用岭南传统园林形式实现了园林空间及粤剧空间历史脉络的传承与发展。如此的文化诉求不仅源于建筑本身的功能定位,即传承发展粤剧艺术文化,也源于项目所处的历史区位,具有传承发展城市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粤博馆对实现岭南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4.2巧于因借,气息造园

  粤博馆通过虚实结合、强弱对比的手法追求园林中意境的塑造。在整体布局上,粤博馆在延续古典园林营造传统的基础上,更强调全园的节奏变化。以岭南园林的连房广厦园林手法为主要特色,采用排布紧密的六组庭院,中心围绕舒朗的湖面,水面的“虚”与周围建筑的连房广厦“实”形成强烈对比,建筑与庭院空间高低起伏、富于变化的节奏韵律,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关系。庭院之间采用连廊、冷巷、桥等过渡空间,使园林气息得以贯通与收放。历史上的园林,从阿房宫到上林苑、未央宫、颐和园都有通过高台营造高潮的传统。粤博馆为满足剧场舞台布景的功能需要设置了高台建筑-八和阁,顺势而为将其塑造为全园的主景与高潮,进一步加强了全园气息的韵律变化与节奏营造(图8)。

图8 舞台上空顺势而为将其塑造为全园的主景与高潮

  周边复杂场地环境对园林的影响很大,整体采用“障景”、“选景”的方式设计游览路线中的每个视点;通过博物馆不同尺度空间开合,沿路遮挡,园木设置,通过对游走路线的精细设计及视线分析,避开周边环境中的不协调因素,保证形成干净的视觉空间,实现了园内超过°的干净天际线(图8)。

  在园林空间上,粤博馆采用对比的手法实现气息造园。粤博馆中大园套小园、小园中穿套小小园,不同尺度的园林空间相互穿套,实现园林气息的收放。小小园中又点缀着微缩的窄廊、小亭以及以庭院为主题石雕小院(图9),实现园林气息在真实与虚幻间的流转。在游园视线组织上,粤博馆也注重对比带来的气息变化,入口附近的汉白玉石桥是园中尺度最小的廊桥,在其上可以通过两组庭院形成的狭长缝隙借景远处的高台八和阁,形成了极小与极大的对比,达到由虚及实的效果,达到深远与高远的意境(图10)。

图9 园林庭院空间呈现

图10 利用空间分隔,形成极大与极小的对比

4.3协调和韵,和合之美

  传统建筑文化追求一种“不和之和”的“和合之美”。即要求多样的统一而不是单一,且这统一表现为对立因素的相济,这是对和谐秩序的追求。粤博馆的营造中充分尊重岭南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达到协调和韵,和合之美。

  在传统视野下,建筑中和而不同的效果常常通过对仗的途径获得,即通过同构关系构成完整和谐的群体。基于同构关系演绎自然秩序是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欧洲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这种同构关系在园林布局中的表现形式包括向心关系、互否关系与互含关系。粤博馆的园林布局就隐含了这种同构关系。向心关系是指临水建筑的法线都指向一个大致确定的中心区域,在粤博馆中主戏台广福台就是临水建筑指向的中心,从红船舫和銮舆阁可以明显看出,虽然它们同其他建筑的关系扭转了一定角度,但是却隐含了指向明确的向心同构关系;互否关系是指相邻建筑的长轴以接近互相垂直为特征,这一关系在粤博馆的建筑布局上也有较明显的体现;互含关系是指互相对立的不同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对立面的成分,这一关系在山与水的关系上最为明显,如湖面与假山相对而立,却又做到山中有水(假山中的小瀑布)、水中有山(驳岸的假石堆),这一互含的同构关系使粤博馆的山水要素相济和谐,达到“不和之和”的“和合之美”。

  粤博馆所追求的和合之美并不止步于传统的对仗途径,更在新的视野下通过“混搭和韵”应对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从而构建了当代语境下的审美价值取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粤博馆在审美价值取向上,试图通过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两条脉络来呼应戏剧的特点,不仅有水墨山水的平淡素雅之美,更继承青山绿水一脉的绚烂华彩之美,重新看待中国文化艺术的雅俗标准问题。在审美的价值取向上,江南园林如文人水墨,清新淡雅;岭南园林如青绿山水,错彩镂金,浓墨重彩。粤博馆重新审视着墨于青绿山水一脉的审美价值,追求“各美其美”。

  在粤博馆中,不同风格“协调和韵”是设计中的最大考验,包括体现潮州建筑特色的琼花堂(图11),体现广府建筑特色的普天乐、梨园钟声、吉庆别馆(图12),纯木构形式具有唐风意韵的广福戏台(图13、14),体现西风东渐的西洋楼(图15),为粤剧和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所需设置的江南园林风格的别院声歌(图16)。

图11 体现潮州特色的琼花堂

图12 体现广府特色的普天乐、梨园钟声

图13 纯木构形式的广福戏台

图14 背靠真山真水的广福戏台

图15 体现西风东渐的西洋楼

图16 为粤剧和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所需要江南园林风格的别院声歌

  琼花堂作为粤博馆中最重要的厅堂之一,外观清雅,内部以绚烂多彩潮州木雕装饰,浓淡相衬,艳雅相和。整体形式按照潮州木作的操作规程,梁架形式中采用了“三椽五木瓜”、“子孙桁”、驼峰等潮州地区特有的木构形式,辅以髹漆贴金彩画,让琼花堂熠熠生辉。广府地区的传统工艺相较其他地区更加注重装饰,在普天乐、梨园钟声、吉庆别馆,雕梁画栋,几乎汇聚了所有岭南的装饰工艺种类,工匠们将岭南繁复绚烂之美发挥到极致。园林中心位置的广福台是整组园林中唯一一座纯木结构建筑,重檐歇山,屋面采用铜瓦,屋顶正脊两端为铜鸱吻,垂脊端部为铜狮子。主馆与广福台间的西洋楼,与广州城市历史文脉联系紧密,是岭南地区东西文化交融的精神象征,也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包容性,是整组园林中的突变点。园林南面的别院声歌,不同于岭南园林的繁华绚丽,这座清雅的江南小院,粉墙黛瓦,水榭亭廊,花街铺地,在华彩之后归于简淡。不同风格的混搭,无有高下,各有其境,暗示着事物的内在逻辑和联系,呼应岭南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粤博馆在表演空间的设计上,追溯粤剧表演历史,设置了四组不同的传唱空间。邻水而置的红砂岩船舫,表达着粤剧最早通过乘坐漆成红色的戏船巡演于郡邑乡落的演出方式。面向荔湾涌沿岸一带的濠畔社戏是园林中最小的一个戏台,主要用于民间私伙局表演使用,观看位置主要位于荔湾涌的另一侧,表现粤剧演出上岸后采用固定戏台或临时搭建戏台的方式,体现粤剧以酬神、娱乐为目的的群众活动。水岸中央的广福戏台,背靠真山真水,观众隔水观看表演,真实地展现粤剧曾经由于商贸、经济活动的发展进入园林,以商人的私家园林为演艺背景的小众演绎方式。进入近现代戏院商业模式以后,舞台布置运用了现代技术,将戏剧场景搬上了舞台,观众可以在室内戏院体验粤剧的故事,主馆内部为了满足当代戏曲表演的需求,设计了一座可容纳人的专业剧场,内部装饰则汲取了广州西关老戏院——乐善戏院的空间特色,期望塑造真实的历史记忆。

4.4传统形式,现代演绎

  粤博馆在传统形式的现代演绎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公共开放满足现代功能、应用现代技术演绎传统形式、引入当代艺术丰富文化内涵。

  粤博馆针对西关历史街区高密度的现状,以增加公共空间为目标,通过设置延续街区肌理的二层市民通廊,把粤博馆引入公共开放的街区空间,设置私伙局及世俗生活气息,满足现代功能(图17)。

图17 满足当代功能需求,打造市民通廊,延续街区肌理

  粤博馆的建造技术既可以满足当代的使用要求以及相关规范要求,也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传统建筑的逻辑、形式、营造方式等。粤剧艺术博物馆整体结构形式为“木包钢”,因为防火的要求采用钢结构并外包防火棉,外部因传统建筑形式的需要使用木材拼合包裹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并在梁柱上点缀传统建筑装饰。另外粤博馆采用的青砖外墙构造技术、屋面防水层构造改良技术等等技术创新,使其既能够重现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又达到现代消防、抗震规范与标准。

  为了丰富文化内涵,粤博馆的建造设置了一些与传统融合的当代艺术,包括入口的铁铸的景石、高台的白铜山石以及西洋楼的穹顶画等。南仪门入口的置石的原型是南汉药洲遗址中现存的九曜石,通过3d打印的方式翻模,用铁锻造,肌理细腻而又充满金属质感,映衬粤博之景,用当代手法暗喻岭南千年的园林记忆(图18、19)。白铜锻造而成的山石放置在主馆二层的市民通廊上,山石的造型融合了与粤剧戏曲相关的道具,意图将粤剧与园林的渊源再次强化并延续山脉气息,有“山上楼台”之意(图20)。西洋楼的穹顶上,采用了传统彩画形式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形式表达,由艺术家以“蒙太奇手法”的布面油画创作原画,再在穹顶上以丙烯颜料绘制,实现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图21)。

图18 入口的铁铸景石

图19 南汉药洲遗址中现存的九曜石

图20 二层市民通廊中与粤剧戏曲相关的道具山石

图21 西洋楼穹顶的当代艺术作品——园林倒影

结语

  回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兴历程,假古董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传统建筑形式的滥用和误用。其实,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摒弃先入为主的风格化形式,回归到对场所此时、此地、此境最本质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理性与逻辑选择,也是真正的时代性所在。粤剧艺术博物馆是当代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积极探索,采用岭南传统园林形式是基于场所的园林历史、粤剧文脉和粤剧传唱空间等传统要素的逻辑推导,是围绕粤剧传承、连接中国传统与现代园居生活的当然空间,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建成以及对周边的带动价值充分说明了传统建筑文化在传承历史文化与激活历史街区方面的意义,这是区别于“假古董”的积极探索,具有长久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1郭 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教授

2黄 凯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

3孙 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文化地理学的赣闽粤地区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演变理论研究。

小贴士:如需购买期刊,请长按识别下方《南方建筑》官方微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xiannet.com/lyzn/10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